談到系統化的跑步訓練,坊間的宗流門派其實相當多,尤其是在今天跑步作為一種時尚潮流的風氣下,宣稱自己科學化與經受過時間考驗的教練與訓練課程便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了。這些各適其適的訓練課程驟眼看來或許都大同小異,但在重點關注的地方又往往會有不同的主張,甚至是互不相讓的堅持。譬如有人會堅持長課與累積里數才是王道,但有人卻會說 tempo run 才是增強耐力的有效手段;有人很強調interval 對心肺功能的提升,有人又會時刻以心率手錶的讀數來衡量訓練應有的強度。如此一來,武林便從此多事了,網上跑步論壇裡的口水戰便總是無日無之。 我視自己與添 sir 的相遇是一場緣份,能夠在他的指導下首次認識到系統化的跑步訓練也是一種福氣。但這卻不表示其它教練的主張都是垃圾,事實上每個人的體質、年齡與肌力都各不相同,在訓練班上以統一的模式去訓練所有人,其實也只是取其最大公約數,未必能讓這世上獨一無二的你盡展所長。所以若有人說某教練比另一位教練好,或某方法比其它方法更優越時,那敢情只表示那兄台找到了一個較適合自己的教練與訓練模式而已,卻不代表那他找到的必然就是九陽神功或九陰真經。 然而話說回來,跑壇百花齊放,師兄師姐們各師各法,世上或許沒有所謂最佳的跑步秘笈,但在我看來,卻必須有一個系統化的訓練日程,適當地分配好長課、Tempo Run、Interval 與輕鬆慢跑等練習,更會以某既定的比賽日為目標,來制定一個 12 至 16 週循序漸進,強度與里數都逐漸增加的系統化訓練日程。 在 2015 年的柏林馬拉松後,我經歷了一段約半年的休整期,之後重投練習時,卻不再參與訓練班了,而是從 Amazon 上買來一本名叫《Hansons Marathon Method》的馬拉松訓練書,按照書上介紹的方法進行每週六天的練習。 每週六天,不管風吹雨打都要堅持不懈,這與我跟隨添 sir 練習時的日程都並無二致。雖然二者強調的地方各不相同,但歸結起來,其實也是一個「累積疲勞」(cumulative fatigue) 的概念,那即是通過重覆不斷的練習,讓身體一直處於未能全面回復的狀態。 正因為要刻意令自己疲勞,所以就請不要在意自己為什麼整天都好像感覺疲倦了,因你若精神爽利的話卻反而有機會代表你在練習中未盡全力。每天都感覺疲倦,但仍每週六天都繼續保持練習,如此每課練習才會成為挑戰,會有心情忐忑懷疑自己不能按計劃完成的憂慮。然而有挑戰就會有鬥心,完成的每一課便都是一劑無可取代的強心針,信心、速度、體能與耐力也都在過程中慢慢提升起來。 而我的個人 PB,在 2017 年東京馬拉松跑出的 3:21:57 成績,就是通過這種系統化訓練而做到的。這之後,我其實還有想要挑戰更快時間,對馬拉松仍有數不盡的夢想,但奈何歲月不饒人,膝蓋嚴重受傷而被迫退役,但這都是後話了。 在今天我寫下這些經驗,並不是要為誰賣廣告,或為某個長跑訓練方法作推銷,因為正如我在文章前所講,各師各法,世上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練習方式。但我卻信世上會有騙人的說法,那些說練習毋須太辛苦,訓練不必有規律便能取得進步的言論,在我看來都是不足信的。 所以近日網上流行的所謂「佛系跑步法」,大家聊作一笑也就是了,真想要突破自己的話,還是老實地參與訓練班,或有紀律地每天練習吧。